和碳视角2023年第3期(总第117期)

发布时间:2023-3-1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和碳视角2023年第3期(总第117期)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97海南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来源:海南省生态环境厅 日期:2023 年 2 月 27 日琼环科字〔2023〕3 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为规范碳普惠机制建设与推广应用,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经省政府同意,印发《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请遵照执行。海南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 年 2 月 20 日(此件主动公开)附件: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张敏:科学开发林业碳汇须应对三大挑战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张敏 日期:2023 年 2 月 28 日我国要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结构的同时,亟须发展基于自然的碳减排技术。2022 年 3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4 月在海南考察时,总书记再次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 [收起]
[展开]
和碳视角2023年第3期(总第117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97

海南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

法(试行)》的通知

来源:海南省生态环境厅 日期:2023 年 2 月 27 日

琼环科字〔2023〕3 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碳普惠机制建设与推广应用,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经省政府同意,印发《海南省

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请遵照执行。

海南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 年 2 月 20 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张敏:科学开发林业碳汇须应对三大挑战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张敏 日期:2023 年 2 月 28 日

我国要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

交通运输、用地结构的同时,亟须发展基于自然的碳减排技术。

2022 年 3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森林是水库、粮库、

钱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4 月在海南考察时,总书记再次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

库、钱库、碳库”。森林碳汇等自然过程,具有成本低、易施行,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等显著特点。建好碳库,增大森林碳汇是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之一。

重庆林业碳汇发展潜力巨大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和最重要、最稳定的碳汇。客观上,并非所有森林都是碳汇,中幼

林等处在生长期的林木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成为碳汇,但成熟林、过熟林在老化、腐朽过程中会

逐步变成碳源。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需要发展森林碳库,扩大碳汇规模;另一方

面要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能力。总之,要科学合理建好用好森林碳库实现碳汇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 23.04%,森林面积达到 2.2

亿公顷,人工林面积已达 7954.28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 175.6 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

91.86 亿吨,年均增长 1.18 亿吨。从林分结构来看,我国森林资源的中幼龄面积占 60.94%,处

于高生长阶段,将持续发挥更高的固碳速率和更大的碳汇增长潜力。我国提出,到 2025 年全国

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到 203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5%左右,森林碳汇有着巨大潜力。

截至 2021 年,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 54%,森林覆盖率排名首次进入全国前十。全市森林

蓄积量为 2.5 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 1.19 亿吨,森林年碳汇量约 0.12 亿吨。重庆市提出,

到 2025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57%,森林蓄积量达到 2.8 亿立方米;到 2030 年森林覆盖率保

第102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98

持稳定,森林蓄积量达到 3.1 亿立方米,林业碳汇潜力巨大。

林业碳汇开发处于起步阶段

碳库建设与碳汇开发相辅相成。碳库是碳汇项目开发的资源基础,碳汇开发为碳库带来经济

收益。开发林业碳汇并参与市场交易,产生额外经济价值,是全球公认的较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

也是践行“两山论”的典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全国林业碳汇开发起步于 2012 年,《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经备案核

证后的自愿减排量(CCER)可参与碳交易,林业碳汇是 CCER 方向之一。2014 年 7 月,广东

长隆碳汇造林项目作为全国首个 CCER 项目获得备案,整个项目营造碳汇林 1.3 万亩,按 20 年

计入期,可产生碳汇 34.7 万吨,多年实现交易收入 694.6 万元。全国已累计备案林业碳汇 CCER

项目 15 个,主要分布在广东、河北和内蒙古等地。2017 年 3 月,原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8 年转隶到生态环境部)暂停 CCER 备案,目前尚未重启。

北京、广东、福建等地依托地方碳市场建立了地方层面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福建最具代表性,

交易最活跃,2017 年出台《福建省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方案》,选取 20 个县(市、区)的碳汇

造林、森林经营和竹林经营 3 类项目开展试点,经核证后的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量(FFCER)可在

福建碳市场进行交易。截至 2021 年底,FFCER 累计交易 350.8 万吨、5169 万元,交易额占福

建碳市场的 6%。浙江、贵州等地探索林业碳汇多元化开发路径。2022 年 1 月,浙江启动林业

增汇碳汇试点工作。贵州 2020 年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把贫困户林地中每棵树产生

的碳汇作为产品,面向社会销售,截至 2021 年底,累计销售额达 1200 余万元。

重庆市林业碳汇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2021 年 10 月,上线“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平台,将林业碳汇等纳入核证自愿减排量(CQCER)开发范畴。截至目前,经重庆市生态环境

局签发的林业碳汇减排量仅广阳岛岛内碳汇造林项目 1 单,碳汇 119 吨,全部用于碳中和。在

国际和全国碳减排市场,尚无可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

林业碳汇开发面临三大挑战

重庆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碳库碳储量较大,林业碳汇主要面临 3 方面挑战。

一是制度体系亟待完善,能力建设亟须增强。林业碳汇开发政策法规、组织管理、技术标准

和计量监测体系不完备。管理机制不健全,自然资源、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难以深入参与碳汇交

易政策制定,主管碳市场的生态环境部门又不具备对碳汇资源整合及指导开发的统筹能力。重庆

市虽然依托“碳惠通”打通包括林业碳汇在内生态产品的价值变现路径,但专门针对林业碳汇的

制度体系设计仍需进一步完善。相配套的技术手段、服务水平、队伍建设等基础保障有待加强。

此外,全社会对碳汇的认识不到位,混淆碳储量和碳汇概念,简单将森林覆盖率高等同于碳汇量

大。

二是林业碳汇基础研究薄弱,资源本底不清。重庆市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碳储量和

碳汇研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汇速率、过程机制和服务功能缺乏足够了

解。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系统的估测方法,对生态系统碳汇价值评价的量化研究也需增强。尚未

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资源本底进行调查,对全市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以及可供开发

的碳汇量有待进一步量化。

三是林业碳汇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周期较长。重庆市林业碳汇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渝

东北、渝东南地区等欠发达的区县,林业碳汇资源管理水平不高,开发和保护的意识不强,缺乏

专业队伍,形成了“藏在深山人不识”的状况。林业碳汇开发需要项目业主委托专业机构,经验

丰富的专业机构不多,资费价格偏高。林业碳汇类项目开发方法学较少,仅有碳汇造林、竹子造

第103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99

林、森林经营、竹林经营、可持续草地管理等 5 类可供选用,尚无适用于湿地、城市绿地等碳

汇资源开发的方法学。此外,可用的方法学对项目资格条件限制严格、监测水平要求高、碳汇核

算方式复杂,致使碳汇项目开发难度较大。

推进碳汇开发落地见效

推进重庆林业碳汇落地见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抓好森林碳库建设,健全机制体制。锚定“双碳”目标,统筹好开发与保护、提效

与增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在“双碳”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森林碳库建设纳入“双碳”工作

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健全规章制度,理顺管理机制。制定全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方案,把森林碳库建设作为重点任务,细化措施、明确路径。对标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梳理

并形成一批重点工程,分步实施。做好森林、草地、湿地资源保护,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统筹

推进全市林业碳库建设。科学培育林地,宜扶则扶、宜造则造、宜封则封;优化森林“固碳”树

种,提升森林碳库质量;加强森林管护,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减少无谓碳排放。

二是深化林业碳汇机制研究,开展资源普查。推动森林碳汇、碳源转化的影响因素、作用机

理、过程机制及固碳效应研究,形成固碳潜力测算方法。探索开展森林、草地、湿地岩溶等生态

系统碳储备量本底调查、碳汇能力评估和潜力分析、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推进生态

系统资源监测,构建生态系统碳汇资源数据库。准确掌握全市生态系统碳库储量、分布特征、影

响因素、演化趋势等。

三是加快推动林业碳汇开发,实现资源变现。借鉴福建等省市先进做法,建好用活“碳惠通”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林业碳汇增值变现提供平台。推动组织开发符

合重庆实际的方法学,制定好林业碳汇开发“准绳”。加强政策宣传,科学诠释林业碳汇项目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一批林业生态资产化示范项目,形成带动效应。做好林业碳

汇相关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以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为导向的林业碳汇消纳市场,探索建立林

业碳汇国际交易合作路径。组织金融机构开发碳汇金融产品,开展林业碳汇质押信贷、融资租赁、

碳远期等业务,增强林业碳汇金融属性。(作者系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我省控排企业 2022 年度碳排放报告核查和配额清

缴相关工作的通知

来源: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日期:2023 年 3 月 13 日

粤环函〔2023〕51 号

各地级以上市生态环境局,各有关企业,有关核查机构:

根据《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2020 年 5 月省人民政府令第 275 号)、《广东省

2022 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等文件规定,现就我省碳排放管理和交易企业 2022 年度碳排

放报告核查和配额清缴工作通知如下:

一、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查

(一)控排企业(名单见附件 1)应按规定在广东省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系统(以下

简称“报告系统”,网址:https://www-app.gdeei.cn/gdetsgdr)填报 2022 年度碳排放信

息报告、监测计划(限于监测计划发生变化的企业)和行业基础数据汇总表(表格详见报告系统

第104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00

通知公告),并于 3 月 31 日前提交。

(二)我厅将组织核查机构对控排企业 2022 年度碳排放信息报告进行核查(具体安排另行

通知)。请核查机构于 5 月 15 日前通过报告系统提交核查报告,同时向控排企业出具书面核查

报告。

(三)核查机构应于 5 月 31 日前将盖章的核查报告纸质版

( 一 式 一 份 ) 报 送 我 厅 ( 气 候 与 交 流 处 ) , 并 将 电 子 扫 描 版 发 送 至 电 子 邮 箱

(gdets@gd.gov.cn)。

(四)报告核查应依据《广东省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信息报告指南》(附件 2)和《广

东省企业碳排放核查规范》(附件 3)规定编制填报。

二、控排企业配额清缴(履约)

(一)我厅将根据《广东省 2022 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核定控排企业 2022 年度

碳排放配额,并通过“广东省碳排放配额注册登记系统”(以下简称“登记系统”,网址:

https://www-app.gdeei.cn/crs/)对预发放配额进行调整。企业对配额核定结果有异议的,须

于收到反馈核定配额量之日起 5 个工作日内向我厅提出复核申请,逾期未提出的原则上不予受

理。

(二)控排企业应于 6 月 20 日前按照核定的 2022 年度实际碳排放量,通过登记系统上缴

足额的配额进行履约。控排企业账户中配额不足以清缴履约的,应提前在交易平台购买补足。

(三)控排企业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广东省省级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

抵消实际碳排放的,应于 6 月 9 日前向我厅提出书面申请,并通过国家自愿减排、排放权交易

注册登记系统或省级碳普惠登记平台申请核销。(相关指引见附件 4)。

三、工作要求

(一)各地级以上市生态环境局要及时将本通知传达落实到相关企业,认真组织本市行政区

域内 2022 年度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核查和配额清缴履约工作,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二)相关企业应如实提供本企业 2022 年度碳排放信息,认真配合核查、复查、抽查工作。

(三)核查机构应依法依规、独立公正地开展碳排放核查业务,不得接受企业宴请,不得收

受企业礼品、礼金、礼券等。

(四)各地级以上市生态环境局、核查机构不得违规泄露企业碳排放数据等保密信息。

附件:

1.广东省 2022 年度控排企业名单.pdf

2.广东省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信息报告指南.pdf

3.广东省企业碳排放核查规范.pdf

4.广东省控排企业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省级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

抵消 2022 年度实际碳排放的工作指引.pdf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2023 年 2 月 23 日

第105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01

联系人:广东省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工作小组(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 213 号省生态环境厅

608 室)

联系电话:020-83625802、83627376

传真:020-83625390,电子邮箱:gdets@gd.gov.cn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全面加强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的通知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日期:2023 年 2 月 21 日

各有关单位: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 2021 年 7 月 16 日启动上线。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

行)》(部令第 19 号)、《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

(环办气候函〔2021〕491 号)、《关于做好 2022 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

作的通知》(环办气候函〔2022〕111 号)等文件要求,为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工

作,强化全国碳市场数据监督管理,现将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的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生态环境系统碳市场数据管理相关能力建设,建立碳市场数据质量

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管执法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数据质量。

二、工作内容

(一)确认重点监管对象

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按照生态环境部的有关规定,逐年确定本市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重点排放单位(以下简称重点排放单位)名录(2022 年度名录见附件 1),向生态环境部报告,

并向社会公开。

(二)组织信息化存证

重点排放单位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2022 年修订版)》

要求,在每月结束后的 40 日内,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对元素碳含量等参数进行检测,并

通过全国碳市场一体化监管服务平台对相关台账和原始记录进行存证。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所涉数

据的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应当至少保存 5 年,鼓励有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探索开展自动化存证。

(三)落实常态化执法检查

将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年度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各区生

态环境局组织执法及监测等机构对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进行常态化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整改

发现的问题。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执法处组织市环境执法总队等单位对市管重点排放单位进行

联合执法检查,并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对各区重点排放单位进行抽查。检查内容包括

但不限于:名单的准确性;月报和支撑材料的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企业数据质量

控制计划的有效性;燃料消耗量、热值、元素碳含量等实测参数在采样、制样、送样、化验检测、

核算等环节的规范性;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关原始材料、煤样等保存时限是否合规;

投诉举报情况;上级部门转办交办有关问题线索的查实情况等。详见《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

质量技术审核工作表》《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表》(附件 2、3)。

第106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02

(四)做好日常管理和信息报送

各区生态环境局每季度将监管执法情况报市生态环境局。

市生态环境局执法处汇总执法检查情况,于每季度后 5 天内抄送气候处。

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会执法处及时分析重点排放单位数据填报情况,跟踪各区工作完成情况,

对重点问题进行监督指导,形成季度日常监管执行情况报告,并于每季度后 15 天内向生态环境

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报告。

(五)切实做好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问题整改

市生态环境局执法处牵头负责,切实做好对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发现问题的

核实、处置、整改和上报工作,加大对重点排放单位及相关机构的监管力度。坚持依法依规处置,

对违法违规问题,按照法定程序立案、调查取证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按照问题性质和情节

严重程度,分级分类督促整改,将问题一盯到底,核实整改情况,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对涉及其

他部门监管职责的违法违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并依法依规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及

时将相关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上报生态环境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生态环境局成立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专班,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气

候处、执法处、环评处、监测处、大气处、法规处、办公室、市环境执法总队、市减污降碳中心

负责同志为成员。建立碳市场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机

制,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咨询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

由气候处牵头做好全国碳市场数据管理的综合协调工作,环评处、监测处、大气处、法规处、

办公室各司其职,从源头准入、在线监测管理、大气污染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公开等

方面加强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创新管理机制探索,执法处会市环境执法总队负责组织加强执法检

查,把好最后一道关。市减污降碳中心负责相关支撑工作。

(二)严格落实整改

针对生态环境部和市生态环境局在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过程中通报的典型案例,各区生态环

境局应进一步核实并督促整改。将被通报的重点排放单位列为日常监管的重点对象,对查实的有

关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

(三)强化能力建设

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应结合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的实际需要,充

实碳排放监督管理和执法队伍力量。组织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相关能力建设,

由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执法处落实执法相关工作部署。推动加快健全完善企

业内部碳排放管理制度,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多源数据比对,识别

异常数据,增强监管针对性。

附件:1. 上海市纳入 2022 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

2.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技术审核工作表

3.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表

第107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03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2023 年 2 月 20 日

缺口巨大:需求约 2 亿吨,存量却只剩 1000 余万吨!北京绿交所:争取尽早启

动全国 CCER 交易!上市公司加速布局

来源:证券时报网 日期:2023 年 3 月 10 日

北京绿交所董事长表示,近期将争取全国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机构尽早启动。

暂停 6 年后,CCER 重启步伐加快。据北京日报消息,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在接受

采访时表示,北京绿色交易所积极建设全国 CCER 交易中心、双碳管理公共平台和国家级绿色金

融基础设施。他表示,近期最重要的工作是,争取全国 CCER 交易机构尽早启动,加强与主管部

门绿色金融政策衔接,尽快推出相关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

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承建全国 CCER 交易中心的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全

力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年履约抵消工作,帮助超 450 家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开户

和交易。另一方面,开发完成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将为建设自愿减排市场提供

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CCER 供需缺口巨大

CCER 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

化核证并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2012 年,我国启动 CCER,但在 2017 年,发改委又暂停 CCER

项目备案至今。

CCER 可抵消不超过 5%的碳配额,目前仅电力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对应需求约 2 亿吨左

右,未来伴随钢铁、建材等行业纳入,机构预测对应需求有望增长至 4 亿吨。当下存量 CCER

仅 5000 万吨左右,且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清缴中已用 3273 万吨。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告,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的周期仍为 2 年,控排企业须在 2023 年

底前完成 2021-2022 年度配额清缴。因此,剩下 1000 余万吨 CCER 无法满足第二个履约周期

清缴需求,未来将存在明显的供需缺口。

业内人士建议尽快重启

从官方表态看,重启 CCER 已得到明确支持。今年 2 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全

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央行行长易纲同样表态支持北京绿色交易

所发展 CCER 交易。

在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谈到 CCER。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集团副总工程师、齐鲁石化党

委书记韩峰建议尽快实质性地恢复 CCER 的一级市场交易机制;尝试以北京绿色交易所为基础打

造 CCER 的线上集中撮合平台,提升 CCER 交易的市场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山西省委会主委、太原市政协副主席李俊林认为,2022 年度全国碳市

场交易额同比下降 51%,CCER 机制暂停是重大原因之一。他建议加快解决 CCER 机制重启存

在的问题。

第108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04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建议,加快重启

CCER 交易市场,尽快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 CCER 交易市场的交

易登记和交易规则等基本制度和参与各方权责。

上市公司加速布局

天风证券表示,若未来碳交易市场扩容至建材、钢铁、等八个行业,碳排放量总额将会达到

70 亿吨/年至 80 亿吨/年,对应 CCER 的需求量将达到 3.5 亿吨/年至 4 亿吨/年。根据复旦大学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碳价指数数据,2022 年我国 CCER 均价为 56.5 元/吨,碳交易市场

扩容后对应的 CCER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97.8 亿元至 226 亿元。

CCER 重启预期升温,公司正在加速布局。

2 月 16 日,岳阳林纸公告,公司与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开展不

少于 100 万吨/年的碳汇交易。公司表示截至目前已签订碳汇开发合同 9 份,开发合同面积达

3511 万亩(其中 256 万亩农田)。

2 月 17 日,东珠生态公告,与玛纳斯县玛河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

项目(林草碳汇资源开发)合同》,合作期限 31 年,申报期 1 年,开发期 30 年。

2 月 25 日,福建金森公告,拟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金森碳汇(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另外,2 月初公司全资子公司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中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

治州察布查尔的林草碳汇项目开发。

天风证券表示,在双碳背景下,CCER 的重启有望加速,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带来额外的

收益。国泰君安则表示,随着全国碳市场后续扩容加大配额缺口,CCER 重启有望提速。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 2023—2025 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

理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

来源: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日期:2023 年 2 月 14 日

各州、市生态环境局:

为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根据《生态

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23—2025 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重点工作的通

知》(环办气候函〔2023〕43 号)工作要求,现将我省 2023—2025 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

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安排

(一)确定并公开年度名录

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包括经最

近一次核查结果确认(附件 1)以及上年度新投产预计年度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

合能源消费量达到 1 万吨标准煤)的发电行业(分类代码见附件 2,自备电厂视同发电行业)企

业或其他经济组织。

对因停业、关闭或者其他原因不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停止排放温室气体,或经核查上两年

第109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05

度温室气体排放均未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单位,我厅将组织现场核实确认,在企业

已完成应履行的碳排放配额清缴义务后从名录中移出。

请各州(市)生态环境局按照上述工作范围仔细核对,并于每年 12 月 20 日前通过管理平

台组织报送下一年名录(2023 年名录需在 2023 年 2 月 28 日前确定),同时将《XX 州(市)

2021 年度发电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重点排放单位》盖章件和 Excel 件反馈至省生态环境

厅大气环境处邮箱 ynsdqc@126.com。不涉及发电企业的州(市)也请发邮件说明。

(二)组织制订年度数据质量控制计划

请有关州(市)组织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发电

设施》(环办气候函)〔2022〕485 号,以下简称《核算报告指南》)要求,于每年 12 月 31

日前通过管理平台完成下一年度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制订工作,其中 2023 年度数据质量控制计划

需在 2023 年 3 月 5 日前完成。

(三)组织开展月度信息化存证

请有关州(市)组织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按照《核算报告指南》等要求,在每月结束后的

40 个自然日内,通过管理平台上传燃料的消耗量、低位发热量、元素碳含量、购入使用电量、

发电量、供热量、运行小时数和负荷(出力)系数以及排放报告辅助参数等数据及其支撑材料。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所涉数据的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应当至少保存 5 年,鼓励各州(市)组

织有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探索开展自动化存证。

(四)报送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请有关州(市)组织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于每年 3 月 20 日前通过管理平台报送上一年度温

室气体排放报告。其中,2022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

告指南 发电设施(2022 年修订版)》(环办气候〔2022〕111 号)要求编制(2022 年度全国

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为 0.5703tCO2/MWh)。2023 和 2024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按照《核

算报告指南》要求编制。

(五)组织开展年度排放报告核查

我厅将组织有关技术支撑单位或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

查指南(试行)》(环办气候函〔2022〕130 号)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发电设

施》(环办气侯函〔2022〕485 号)要求,通过管理平台进行文件评审,开展现场核查并线上

填报核查信息、编制核查报告,确保核查全过程电子化留痕,于每年 6 月 30 日前完成对重点排

放单位上一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及管理平台填报工作。

下一步,我厅将统一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 2022 年度发电企业碳核查工作,具体现场核查时

间另行通知。

(六)强化数据质量日常监管

一是按照《核算报告指南》等要求,我厅将组织有关技术支撑单位或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

构对重点排放单位月度信息化存证的数据及信息进行技术审核,识别异常数据,及时将有关问题

线索移交有关州(市)进一步查实和处理。二是请有关州(市)对重点排放单位数据质量控制计

划编制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重点排放单位及时、规范开展存证,对煤样采集、制备、

留存的规范性、真实性进行现场抽查,对投诉举报和上级生态环境部门转办交办有关问题线索逐

一进行核实处理。对于存证材料不及时、不规范、不完整及不清晰等情况,有关州(市)应在 3

第110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06

个工作日内组织重点排放单位完成查实整改。对于存在异常数据等问题线索的,有关州(市)应

及时组织重点排放单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并将查实意见通过管理平台报我厅。

(七)开展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评估

根据《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要求,我厅将每年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

工作质量、合规性、及时性等进行评估,于每年 7 月 30 日前通过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

二、其他事项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州(市)生态环境局应高度重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定期检

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管执法工作机制,通过加强日常监管等手段切实提高碳排放数据

质量。

(二)加强能力建设

各州(市)生态环境局应结合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的实际需要,充实

碳排放监督管理和执法队伍力量,组织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相关能力建设。我

厅将组织对各州(市)生态环境局、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专题培训和技术指导,

提升从业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近期生态环境部也将开展平台使用和核算指南等培

训(培训时间另行通知),请各州(市)组织企业按时参加。

(三)启用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

一是管理端帐号。请各州(市)将需要访问新平台的人员名单(人员数量不限制),并于 2

月 13 日 12 点前按照附件 1 格式发放至大气处邮箱 ynsdqc@126.com。各州(市)可通过管

理平台进行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和审核。二是企业端账号。企业端账号由新平台根据旧平台已存

在的企业信息初步自动生成一版,并于 2 月 16 号与管理端帐户一并反馈各州(市),请各州(市)

及时告知重点排放单位,并组织企业通过平台完成年度目录、数据质量控制计划、月度信息化存

证明等报送工作。我厅将根据各州(市)报送确定的名录,向管理平台更新调整企业账户信息。

附件:1.云南省 2021 年度碳核查结果确认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年度重

点排放单位名录

2.覆盖行业及代码

3.云南省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人员名单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2023 年 2 月 13 日

(联系人及电话:大气处张小萍 0871-64134767

省环科院高瑜晗 0871-64148103)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1

云南省 2021 年度碳核查结果确认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

第111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07

企业名称 国民经济分类代码

中化云龙有限公司 4412

云南华电镇雄发电有限公司 4411

云南能投威信能源有限公司 4411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宣威分公司 4411

华能云南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4411

云南能投曲靖发电有限公司 4411

云南滇东雨汪能源有限公司 4411

云南大为制焦有限公司 4412

云南金汉光纸业有限公司 4412

云南新平南恩糖纸有限责任公司 4412

云南华电巡检司发电有限公司 4411

云南能投红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4411

国能开远发电有限公司 4411

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 4412

国能阳宗海发电有限公司 4411

云南华电昆明发电有限公司 4411

云南先锋化工有限公司 4412

云南省盐业有限公司 4412

云南滇能陆良协联热电有限公司 4411

附件 2

发电行业分类代码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

(GB/T 4754—2017)

类别名称

4411 火力发电

第112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08

4412 热电联产

4417 生物质能发电

注:类别“生物质能发电”中,掺烧化石燃料燃烧的生物质发电企业需报送,纯使用生物质

发电的企业无需报送。

附件 3

云南省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人员名单

(政府端)

省厅联系人:高瑜晗 省厅专属业务联系邮箱:ynsdqc@126.com

序号 姓名 单位名称 手机号 职务/职称 电子邮箱

1

2……备注:政府端文档需填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人员名单。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开发等有关工作的指引

来源: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公众号 日期:2023 年 3 月 16 日

2022 年省生态环境厅重新印发实施《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粤环发〔2022〕4 号)

及林业碳汇方法学以来,我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我省部分市县林业碳汇项目在前期开发过程

中存在着不规范、不透明,项目业主因信息不对称被误导、后续经济利益可能受损等严重情况。

经请示省级主管部门同意,现就相关工作事项提示如下:

一、根据《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第二条、第十一条规定,项目业主(村委会、村民

小组或个人)应基于自愿原则申报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对经查实的非自愿项目,省级主

管部门将不予备案。

二、行政村集体是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申报主体,可自行准备申报材料。申报主体如需委托

咨询服务机构,请注意甄别,选择正规服务机构,明确权利责任,避免后续不必要的损失。省级

主管部门、交易机构均无推荐的咨询机构、技术服务机构或任何形式的代理机构。

三、根据林业碳汇方法学规定,一般地区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技术机构收益分配比例不得高

于 10%(即项目业主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 90%),老区苏区及民族地区项目技术机构收益分

配比例不得高于 5%(项目业主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 95%)。请申报主体在项目前期咨询服务

中,注意掌握政策,防范风险,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113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09

四、为保证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真实性,保障项目业主的基本收益,省级主管部门将委托专

业机构对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进行现场核查。

五、参照国家及省相关管理规定要求,省级主管部门已明确,从事林业碳汇核查工作的机构

绝不允许再参与项目咨询服务业务(其他类型碳普惠项目均参照执行)。

六、为保障项目业主权利,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减排量初次交易采用竞价方式,项目收入由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直接转入项目业主账户。

对项目开发管理有任何疑问,或工作中发现任何违规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0-89160555

广东省碳普惠专家委员会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2023 年 3 月 16 日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海洋碳汇能力

提升指导意见》的通知

来源:浙江省发展改革委 日期:2023 年 3 月 9 日

相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

施意见》《浙江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浙江省海洋碳汇能力提升指导意见》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浙江省海洋碳汇能力提升指导意见》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023 年 3 月 6 日

第114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10

应对气候变化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 2023-2025 年发电行业及 2023 年其他行业企业温

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来源: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日期:2023 年 2 月 15 日

各市(州)、兰州新区、甘肃矿区生态环境局,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为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根据生态环

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关于做好 2023-2025 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

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环办气候函〔2023〕43 号)要求,现将我省有关工作要求

通知如下。

一、工作范围

经过前期名单报送及审核,确定形成《甘肃省 2022 年度发电行业碳核查企业名单》(附件

1),《甘肃省 2022 年度其他行业碳核查企业名单》(附件 2),共计 117 家企业,其中发电

行业 24 家,其他行业 93 家。

二、发电行业工作任务

1. 组织制订数据质量控制计划

组织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环办

气候函〔2022〕485 号,以下简称《核算报告指南》)要求,于每年 12 月 31 日前通过全国碳

市场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网址为 www.cets.org.cn)完成下一年度数据质量控制计划

制订工作(2023 年度数据质量控制计划需在 3 月 10 日前完成)。

2. 组织开展月度信息化存证

组织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按照《核算报告指南》等要求,在每月结束后的 40 个自然日

内,通过管理平台上传燃料的消耗量、低位发热量、元素碳含量、购入使用电量、发电量、供热

量、运行小时数和负荷(出力)系数以及排放报告辅助参数等数据及其支撑材料。

3. 组织报送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组织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于每年 3 月 31 日前通过管理平台报送上一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

告。其中,2022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

设施(2022 年修订版)》(环办气候〔2022〕111 号)要求编制;2023 和 2024 年度温室气

体排放报告,按照《核算报告指南》要求编制。

2022 年度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为 0.5703t CO2/MWh。后续年度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

如有更新,将另行发布。

4. 强化数据质量日常监管

第115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11

按照《核算报告指南》等要求,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所在市州生态环境部门对重点排放单

位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编制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重点排放单位及时、规范开展存证,对

煤样采集、制备、留存的规范性、真实性进行现场抽查,对投诉举报和上级生态环境部门转办交

办有关问题线索逐一进行核实处理。对于存证材料不及时、不规范、不完整及不清晰等情况,市

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在 3 个工作日内组织重点排放单位完成查实整改。对于存在异常数据等问题

线索的,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及时组织重点排放单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并将查实意见通过管理

平台报送我厅。同时,按照《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 2021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等

相关工作的通知》(甘环气候发〔2022〕1 号)工作要求,报送季度日常监管执行情况。

5. 配合核查

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环办气候函〔2021〕130 号)和《企

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发电设施》(环办气候函〔2022〕485 号)要求,我厅委托省环

科院于每年 6 月 10 日前完成上一年度发电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请市州生态环境部门

做好核查配合和协调工作。

三、其他行业工作任务

1. 组织报送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根据相应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补充数据表(在环境信息平台下载,

其中电网排放因子调整为 0.5703 tCO2/MWh)要求,于 2023 年 5 月 31 日前制订数据质量控

制计划,核算2022年度排放量并编制排放报告,通过环境信息平台(http://permit.mee.gov.cn)

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有关生产情况、相关支撑材料以及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技术服务机

构信息。

如国家对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等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

有最新要求,将另行通知。

2. 配合核查

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环办气候函〔2021〕130 号),我厅

将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于 10 月 31 日前完成其他行业 2022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

请市州做好核查配合和协调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应高度重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

立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管执法工作机制,通过加强日常监管与执法等手段切实

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我厅将对各市州落实本通知重点工作任务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调研帮扶,

对数据质量日常监管、信息化存证及时性和规范性以及数据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等进行通报。

(二)加强能力建设。各地应尽快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碳市场监管队伍,充实碳排放

监督执法人员,提升执法能力水平。积极参加国家、我省组织的相关培训,提升参与碳市场管理

的工作能力,鼓励对本辖区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工作进行培训指导。

(三)启用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生态环境部将于 2 月份启用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2 月 9

日起迁移发电行业数据,迁移完成后发电行业 2023 年及其后续年度碳排放数据均在新平台填报,

旧平台不再使用。其他行业数据迁移工作后续逐步开展。依据平台启用进度,各市州环境主管部

门做好平台使用及维护工作,并指导企业在新平台开展工作。

第116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12

省生态环境厅气候处

联 系 人:张慧颖

联系电话:0931-4811697

省环科院气候所

联 系 人:高承煜

联系电话:0931-8164394

附件:1. 甘肃省 2022 年度发电行业碳核查企业名单

2. 甘肃省 2022 年度其他行业碳核查企业名单

3. 发电行业分类代码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2023 年 2 月 15 日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奖仪式

来源: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日期:2023 年 2 月 22 日

2023 年 2 月 21 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奖仪式,代表中国

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领取“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并在颁奖仪式上致辞。科技参赞丁明勤、

商务参赞韩晓东等参加活动。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彼得·诺贝尔宣布,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获得诺贝

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指出解振华特使参与了诸多气候变化行

动,连续参加了 15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世界气候控制和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可持续领域合

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117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13

解振华特使发表视频获奖感言,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态脆弱、能源资源相对短

缺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民生、减贫、环保等多重任务,要在几十年内走过发达国家二三百

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之路,还要在更短时间内把污染、排放控制住、降下来,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难度超乎想象。中国领导人富有远见,比较早就明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探索可

持续发展道路,相继治理酸雨、沙尘暴、江河流域和城市空气污染,效果显著。习近平主席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近十年来,中国完

成了全面脱贫目标,以年均 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 6.5%的经济增长。城市环境质量

明显改善,老百姓幸福感越来越高。中国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非但不

会阻碍经济发展,相反能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

愿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尽己所能提供帮助。解特使表示,自 2007 年起,与团队、各

国同事一起见证了全球气候治理在曲折中不断前行,达成了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并付诸实施。

自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起三十年里,从环保到经济部门,一直从事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循

环经济和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亲身经历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在中国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愿

意继续尽己所能,为所热爱的事业作出贡献。

崔大使致辞对解振华特使获奖表示热烈祝贺,对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充分肯定解特使所

做贡献表示感谢。崔大使指出,获奖不仅是对解振华特使的表彰,也是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

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的高度认可。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现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第118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14

要求。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

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努

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不断优化产业能源结构,单位 GDP 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开

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2022 年,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 1 万亿千瓦时,接近全国城乡

居民生活用电量。中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 7 年世界第

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2021 年与 2012 年相比,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 26.4%,碳排放强度下

降了 34.4%。中国努力为绿色科技创新做出中国贡献。在储能、氢能源、太阳能等领域世界前

10%的论文中,中国学者的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工程技术等领域,

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一。展望未来,中国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务实合作,携手前行,秉

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共同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由诺贝尔家族创立,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聚焦

环境自然、清洁能源、绿色数字经济、长期低碳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通过授予可持续发展奖项,

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沿技术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推动清洁与可再生技术的研究与改革,解决气候

变化、现代社会资源短缺和浪费等问题。本年度的获奖者还有阳光七星投资集团共同主席兼首席

执行官吴征和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科林·奥马拉。

第119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15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 2023 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来源: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日期:2023 年 2 月 16 日

沪环气候〔2023〕33 号

各区生态环境局,上海化工区管委会、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管委会,市环境执法总队,各相关单位:

为有序推进本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我局制定了《上海市 2023 年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2023 年 2 月 15 日

附件: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 2023 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点》的通知.pdf

欧盟将出台新法案对“漂绿”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来源:CIFE 小编、气候工匠 CIFE 撰稿:高火菁 日期:2023 年 3 月 13 日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全球变暖的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夸大其产品的环保诚

意。

2020 年,欧盟和各国消费者权威机构公布了一年一度对网站进行筛查的结果,该活动旨在

识别在线网络市场中违反欧盟消费者法的行为,该年度首次聚焦于“漂绿”,全面调查分析了服

装、化妆品和家用设备等不同行业企业网站上的环保声明,认为其中有 42%的绿色产品声明是

“虚假和欺骗性的”[1]。

目前,市场上有多项相关的评估标准,如何让企业用一种权威的公认的标准方法来评估其产

品对环境的影响,以证明其绿色主张?欧盟计划统一采用“产品环境足迹”(PEF)标准进行绿

色产品评估,该标准早在 2010 年开始使用,并一直在不断修订。该标准使用生命周期分析(LCA)

来衡量产品在整个价值链上的环境绩效,从原材料的提取到最终报废处置,共涉及 16 个环境影

响类别。

然而,PEF 仍有不足之处。由于生命周期分析是一门复杂且不断发展的科学,它可能严重侧

重于最容易测量的东西,即直接(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忽略了其他对环境问题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可回收性和毒性。例如,纺织品的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碳排放,但可能会使用一些有毒的化学

物质。

针对以上问题,欧洲消费者组织(BEUC)一直在积极与欧盟进行合作,制定一项针对“漂

绿”的新法案,寻求一种平衡的解决方式来衡量产品的绿色声明。

根据 2023 年 1 月流出的一份泄露的草案,该项法律试图通过“禁止对含有有害物质的产品

进行任何绿色声明,即使其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低”的措施来规避 PEF 标准的问题。草案还提

到,欧盟委员将会完善纺织品和包装等产品类别的特定 PEF 标准,企业将能够灵活选择希望使

用的 PEF 标准。一旦这些针对特定行业的 PEF 标准和相应的标签计划得到了专家组的批准,将

第120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16

通过“漂绿”法案获批后的授权法案,约束整个欧盟的相关行业产品[2]。

《卫报》2 月 28 日的报道披露了更多关于草案的细节[3],法案预计 3 月发布,将明确定义

绿色声明的构成和违反规定的行为,并给出如何证实和遵守此类声明的精确标准。企业将有 10

天的时间来证明其产品的环保声明,否则将面临“有效的、相应的和劝阻性的”处罚。BEUC 负

责人 Monique Goyens 表示,“有关部门应定期控制绿色声明,公开披露调查结果,并对误导

消费者的企业处以罚款。”

针对泄露的草案,也有专家和相关权威人士提出了一些担忧。

首先,提案中没有对可纳入抵消计划的“碳移除”方法的类型进行规范。据《卫报》早前披

露[4],壳牌等公司使用的来自 Verra(全球最大的碳抵消项目供应商)的 90%以上的雨林碳抵

消项目是毫无价值的,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减排量,因此他们给自己的产品贴上“碳中和”标签的

行为将受到质疑。人们对这项新的法案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填补另一项欧盟绿色交易法案

所留下的漏洞,即证明二氧化碳的移除。然而新的制度仍将允许化石燃料公司通过森林碳汇等项

目来“抵消”其排放。由于全球变暖,树木会腐烂、燃烧或向北迁移,因此这些碳汇项目有很高

的逆转风险,不应该成为使用化石燃料的免费门票。

此 外 , 商 业 团 体 还 担 心 , 该 法 案 可 能 与 欧 盟 针 对 “ 漂 绿 ” 的 其 他 立 法 相 混 淆 。

BusinessEuropede 的法务总监 Pedro Oliveira 表示,该提案与其他绿色协议提案存在一些重

叠,因此欧盟应采取措施以避免与现有举措的重叠和矛盾风险。“欧洲商界希望欧盟本着‘更好

地监管’的精神,在这个已经受到监管的领域仔细考虑并落实任何额外的规则。”

参考文献:

[1]Screening of websites for ‘greenwashing': half of green claims lack evidence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1_269

[2]EU prepares to ban greenwashing

https://www.energymonitor.ai/finance/reporting-and-disclosure/eu-prepares-to-b

an-greenwashing/

[3]EU to crack down on greenwashing with ‘proportionate’ penalties

https://amp.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3/feb/28/eu-to-crack-down-on-gr

eenwashing-with-proportionate-penalties

[4]Revealed: more than 90% of rainforest carbon offsets by biggest certifier are

worthless, analysis sho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发展两国全天候全面战略

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来源:外交部 日期:2023 年 3 月 4 日

(全文)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邀请,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于 2023 年 2

第121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17

月 28 日至 3 月 2 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会谈,

就中白各领域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双方高度评价两国建交 31 年来各领域合作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一致认为,两国元首于

2022 年 9 月 15 日在撒马尔罕共同宣布建立中白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两

国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跃,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基于两国合作的高水平,为更好造福两国和

两国人民,双方同意就新时代进一步发展两国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声明如下:

一、白方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主席当选连任中

共中央总书记,高度评价新时代 10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祝愿中国人民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方高度评价白俄罗斯共和国独立以来在国家发展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尊重白俄罗斯

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重申支持白方领导人及其政府采取的旨在维护国家稳定和发

展的政策与举措。

二、双方强调,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是中白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石。白方

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支持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切努力,

支持中方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保障公民权利的立场。中方支持白方为维护政治稳定和经济

发展所作努力,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白俄罗斯内政。

双方一致认为,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符合人民需求的民主和人权发展道路,坚决反对

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利用民主和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

双方对限制其他国家按照公认的联合国宪章原则自主选择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权

权利等做法表示严重关切。

双方强调携手抵制对主权和独立国家实施非法单边限制措施及施压的重要性。

三、双方商定,进一步发挥中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推动中白各领域合作全面

发展,计划年内召开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双方欢迎扩大两国政府部门间直接联系,推进解决双边合作紧迫问题。

四、双方共同致力于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深化全面合作,继续推动两国贸易便利化,

释放中欧班列等跨境运输潜力,稳步提升双边贸易规模。双方商定不断扩大相互投资,促进实业

界和金融机构间合作。

双方将在市场化、自主化、法治化的基础上开展金融领域务实合作,扩大本币在双边贸易和

投融资中的使用,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合作,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双边经贸发展。

双方将扩大相互直接投资、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促进企业间商业合作、鼓励创业确定为

合作优先方向。

双方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白俄罗斯共和国服务贸易与投资协定》草案文本主要条款谈判,

并启动市场准入谈判。

双方将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基于市场原则开展两国工业合作,推进白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加强双方企业在零部件、原材料等方面合作,发挥中国先进技术优势,开展联合生产。

第122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18

双方将致力于推动两国部门和企业积极扩大贸易往来。

双方强调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的重要性,将继续支持中国和白俄罗斯优质农产品相互出口到对

方国家。

双方将共同推进中白工业园高质量发展,将其打造为国际化合作项目和明斯克卫星城市。中

方鼓励本国大型生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入驻工业园。

双方强调在中白工业园开展中医药合作项目的重要性,包括吸引中医药领域相关新入园企业

等机构参与合作。

双方强调进一步发展中白工业园人力资源的必要性,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两国高校自主、

有序同园区开展产学研交流与合作,为园区企业提供新技术领域高素质人才保障。

双方愿进一步落实好两国有关部门签署的双边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积极开展数字经济

领域合作,鼓励电子商务发展,共同推动落实中方提出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

双方同意加强相互沟通协作,加快实施国家足球场和国际标准游泳馆等在建项目,探讨实施

更多发展合作项目。

双方支持 2023 年继续举办中国-白俄罗斯“地方合作年”,欢迎中国天津市、重庆市、山

东省青岛市等有关地方同白俄罗斯深化经贸合作。

双方欢迎白俄罗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开设总领事馆,领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

政区。

五、双方将采取措施加强运输和物流联系,便捷货物运输。

双方鼓励两国航空公司根据市场原则适时增开白俄罗斯至中国的直航航班。

六、双方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鼓励共同创立联合科研中心、实验室等平台,加大科技合

作项目投入,推动共同研发人工智能、5G 等领域新技术。

促进创新合作的首要举措是开展联合研发和创新。双方支持建立联合中心和企业,助力两国

科技成果商业化。

双方重申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组织中实施联合科技计划和项目

的重要性。

双方愿在双边层面及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区域多边机制内拓展学

术研究合作。

七、双方将在防务、司法、执法安全领域加强合作,深化包括军事人员培训、联合打击跨国

犯罪、打击恐怖主义等在内的合作,共同防范“颜色革命”。

八、双方将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开展交流培训、信息共

享、救援演练等活动,深化“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框架内的务实合

作。

九、双方愿加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格局。

双方愿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推动适应气候变

化、绿色气候投融资等合作。

第123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19

十、双方愿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扩大文化、旅游、体育、影视、传媒等领域合作。

双方将继续支持两国青年学习对方国家语言,扩大语言教学合作,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设立的

白俄罗斯研究中心和在白俄罗斯开设的孔子学院。双方将共同努力在白俄罗斯建立区域汉语研究

中心。

十一、白方认同中方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双方

将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秉持旧金山精神,继续加强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协调配合,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及时交换意见,

协调立场。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包括对他国实施非法单边制裁和限制措施,

共同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携手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双方强烈谴责任何企图取代现有国际规则、秩序和机制,破坏联合国宪章基本内容的行径,

重申将推动国际社会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准则为基础,巩固国际关系法治原则,相互支持减少

非法单边限制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十二、双方对地区武装冲突延宕深表关切,期待乌克兰尽快恢复和平,避免危机升级。双方

愿为恢复地区和平作出努力。

十三、白方认同中方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支持中方提出的

全球发展倡议。中方赞赏白方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双方认为,发展是确保各国实现繁荣

的重要动力,同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内重点领域合作。

白方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双方致力于在地区和全球安全事务中密切协作,一致同

意就全球安全倡议加强对接,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挑战。

十四、双方将继续在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多边框架内开展全面合

作。中方支持白俄罗斯尽快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

十五、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对白方代表

团的热情友好接待,并邀请习近平主席在双方方便的时候访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 白俄罗斯共和国

主席 总统

习近平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

2023 年 3 月 1 日于北京

第124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20

绿色发展

国家能源局:扩大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 做好与碳市场的衔接

来源:环境生态网 日期:2023 年 2 月 17 日

2 月 13 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

表示,2023 年,我们将积极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新要求,推

动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完善《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

消费的通知》,明确绿证的权威性、唯一性、通用性和主导性,扩大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拓展

绿证交易平台,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做好与碳市场的衔接。

绿证相关内容如下:

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梁昌新: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介绍 2022 年完善可

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的有关工作进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绿

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能源局

积极推进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引导绿色电力消费。2022 年,全年核发绿证 2060 万个,对应电

量 206 亿千瓦时,较 2021 年增长 135%;交易数量达到 969 万个,对应电量 96.9 亿千瓦时,

较 2021 年增长 15.8 倍。截至 2022 年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约 5954 万个,累计交易数量 1031

万个,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

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新要求,推动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

一是完善《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明确绿证的权威性、唯一性、通用性和

主导性,扩大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拓展绿证交易平台,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做好与碳市场的

衔接。

二是制订交易规则,进一步明确绿证核发机构、交易平台、交易主体等绿证市场主要成员的

权利义务,系统设计绿证账户管理体系,规定绿证核发、交易的具体操作方式。

三是同步完善基于绿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引导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全国范围内

合理消纳利用,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推动绿证机制得到落实。

目前,相关政策制度正在加紧完善,并将适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国家能源局积极推进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引导绿色电力消费,请问绿

色电力证书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谢谢。

王大鹏:谢谢您的提问。绿色电力证书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所发绿色电力的“电子身份证”,

1 个绿证对应 1000 度可再生能源电量,每一张绿证的产生或交易,就意味着有 1000 度可再生

能源绿色电力已经上网或者消费。因此,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量绿色属性的证明,也是认定可再

生能源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发电企业通过出售绿证获取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收益,电力用户

第125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21

通过购买并持有绿证证明其消费绿色电力。2022 年 8 月,发展改革委、统计局、能源局联合印

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将绿

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证的

核发和交易对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通过出售绿证,发电企业可以获得独立于可再生能源

电能量价值的额外绿色环境收益,有利于调动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二是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可再生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装机规模不断提

升,拓展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从用户侧推动绿色电力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水平消

纳利用。

三是有利于引领绿色消费。目前,一些有环保意识的跨国企业已作出 100%使用绿色电力的

承诺,部分国家也对进出口贸易商品的绿色电力消费情况提出了明确要求,以购买绿证的方式,

证明绿色电力消费,也是国际通行的体现环保贡献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们正在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明确绿证的权威性、唯

一性、通用性和主导性,拓展绿证核发范围,推广绿证绿电交易,引导绿色电力消费,为促进可

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全社会更好消费绿色电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

来源:国家能源局

如需购买绿证,请咨询:13720006839

钢铁业加快转型向绿行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周雷 日期:2023 年 2 月 20 日

浙江欧美特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紧赶制一批高精度特种钢带订单。 王

树成摄(中经视觉)

钢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随着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见效,钢材市场预期改善,

第126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22

企业举措更为积极。从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钢铁行业 PMI 来看,2023 年 1 月份

为 46.6%,环比回升 2.3 个百分点,连续 2 个月环比上升。

“我们对钢铁行业在新的一年开新局、谋新篇、创新绩充满信心。”在近日召开的中国钢铁

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中钢协新任会长谭成旭表示。

创新驱动占先机

今年 1 月份,首钢股份智新电磁公司多个机组月产量刷新纪录,高牌号无取向、取向产品

分别较去年月均产量增长 24%、10%,实现新年开门红。

“2023 年市场销售情况持续向好,客户来访频次和订单量明显增加。”首钢股份智新电磁

公司总经理张叶成表示,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下游行业对高端电工钢产品的市场需求增

长势头日益强劲。

电工钢被誉为钢铁产品中的工艺品和皇冠上的明珠,是应用于电力行业的核心软磁功能材料。

无取向电工钢主要应用于家电、电机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向电工钢在超高压、特高压及高能

效配电变压器等领域广泛应用。高端电工钢产品在推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乡村振兴、城际高铁

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低碳环保发展要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首钢股份长期致力于电工钢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迭代,高磁感取向超薄规格产品连续多年市

场占有率第一,无取向电工钢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作为首钢股份电工钢研发、制造、销售平台,

智新电磁已跻身“制造业单项(电工钢)冠军示范企业”。

“2023 年,我们全年高端产品目标产量要向‘同比提高 16%’这个新的历史纪录发起冲锋。”

张叶成表示,今年要坚持市场导向、创新驱动,聚焦制约制造能力提升的瓶颈机组和关键环节持

续攻关,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全工序、全流程、全要素打造极致效率。公司有信心、有决心、有

能力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

2 月 8 日,中天钢铁集团淮安精品钢帘线项目七厂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规划,项目七厂主要

生产乘用车子午线轮胎以及大型工程机械轮胎所用的钢帘线骨架材料,建成后预计年产钢帘线

28 万吨。与此同时,项目一厂已部分竣工并试生产。

“钢帘线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门槛较低,价格竞争激烈,但同时市场对低碳、高循环等

高端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中天淮安公司总经理盛荣生表示,钢帘线

行业已步入产能升级换代发展期,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的步伐将加快,行业集中度也会提高。

中天钢铁集团淮安精品钢帘线项目计划于 2024 年底前全部竣工投产,项目建成后,2.5 万

台生产设备、5000 台工业机器人和 AGV 小车等智能装备,将通过 5G 专网进行连接,支持生产

运营决策,实现全流程智能制造。

深化改革解难题

2023 年,钢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中钢协报告显示,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效

果陆续显现,以及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对钢铁消费

形成支撑,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和出口增速回落可能会影响钢铁消费,预计 2023 年国内钢材

市场供需有望总体保持相对平稳。

据有关机构预测,2023 年,全球钢材需求量预计为 18.01 亿吨,我国钢材需求量预计为 9.1

亿吨。业界普遍认为,钢铁业需求总量逐渐下降是必然趋势,行业正面临着国内外供给能力居高

不下、下游需求不足的双重影响,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钢铁业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

第127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23

从“规模效益”转向“质量效益”,规避供需失衡风险。

“巩固去产能成果是新发展阶段谋划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钢铁行业要始终保持战略定

力,坚决杜绝新增产能,对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和‘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国

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表示。

中钢协此次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供需平衡。“目前,钢协会员企业的

钢产量已经占到全国 86%以上,是钢铁行业骨干企业和中坚力量,维护市场规则,创造良性竞

争环境,关键在自律,核心在会员。”谭成旭表示,无论是“去产能”还是“控产量”,说到底

都需要企业加强自我约束,遵守行规行约,坚守经营底线,继续坚定推行“三定三不要”原则。

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过高且来源过于集中等问题,是制约我国钢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产业链

供应链安全的突出问题。按照增强自主可控能力的原则,中钢协配合国家有关部委推出了旨在加

强资源保障的“基石计划”。2022 年 11 月,全国最大的单体地下铁矿山——鞍钢西鞍山铁矿

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设计年产铁矿石 3000 万吨、铁精矿超千万吨级。

中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表示,今年将继续落实和筹划升级“基石计划”,启动以

材料升级和材料替代为主要工作方向的“钢铁应用拓展计划”,全面加强上下游领域跨产业合作。

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海外资源开发项目跟踪,分类指导持续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

建立集“找矿、建设、运营”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铁矿石战略保障机制。

“面对行业的深度调整,钢铁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确定发展路径,提升核心竞争力。”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认为,领航性企业要加快建设产业生态圈;专业化企业要聚焦特

色产品、深耕细分市场,在产业链建设上下功夫;同质化竞争企业要在成本、效率上下功夫,努

力提升竞争能力。

绿色低碳见行动

今年 1 月 11 日,由中钢协主办的铁矿石 EPD(环境产品申明)首发暨钢铁 EPD 集中发布

仪式在上海举行。首钢、沙钢、包钢、酒钢、万泰特钢等企业的 20 份 EPD 报告集中发布。

“钢铁行业 EPD 上线,受到钢铁企业普遍欢迎。运行 7 个月,平台已完成近 10 家企业集

团 35 份报告。”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介绍,建设 EPD 平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展现钢

铁材料的绿色低碳属性,促进绿色低碳产品实现绿色溢价,绿色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而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

钢铁业是碳排放大户,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15%左右。面对“双碳”目标,钢

铁企业正积极采取行动,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022 年 7 月,全球首个 400 立方米工业级别的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点火投运。经工业试验,

其关键技术指标实现了固体燃料消耗降低达 30%、碳减排超 20%的阶段性目标。中国宝武计划

于 2023 年将现有的千立方米以上规模传统高炉改造为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商业化装置。2022

年 12 月,河钢集团张宣科技 120 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该工程是全球首例富氢气

体(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氢冶金示范工程。到“十四五”末,河钢有望形成 380 万

吨清洁炼钢原料的氢冶金产能。

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将持续推进。截至今年 2 月 10 日,中钢协共接受 133 份企业的超低排

放公示申请。据何文波介绍,已有 46 家企业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钢产能约 2.41

亿吨。25 家企业完成部分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钢产能约 1.56 亿吨。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指导地方,一方面用足用

第128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24

好差异化政策,对稳定达到超低排放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不能稳定达到超低排放且存在

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提请钢协撤销公示,调整出超低企业名单;另一方面,加大对未完成超低排

放改造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严格监管。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来源:重庆学习论坛 作者:张敏 日期:2023 年 2 月 23 日

第129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25

第130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26

第131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27

第132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28

新能源配储应科学确定比例——访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

执行董事(院长)、党委书记欧阳昌裕

来源:能源新闻 作者:余璇 日期:2023 年 2 月 22 日

核心提要

1、当前,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在配置要求、发展模式、应用效果等方面仍在探索完善,有

待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2、需要针对不同地区新能源发展规模、调节资源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有针对性、科

学合理的配置比例,明确技术要求,避免“一刀切”

3、对于新能源发电带来的系统成本增加,理应顺价消化,最终由全体电力用户分担

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应用,新能源配置储能对于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促进新能源消纳

具有重要作用,也逐渐成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其发展思路、成本疏导、商业模式等

广受关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院长)、党委书

记欧阳昌裕在接受中国能源传媒集团记者采访时,就新能源配置储能发展情况及相关思路、路径

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中能传媒:新能源配置储能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出哪些作用?

欧阳昌裕:一是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有利于保障电力稳定供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强随机性、

波动性,用电负荷的日益尖峰化,给特定时段的电力电量平衡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在高温、

寒潮等极端天气下,电力电量平衡问题尤为突出。新能源通过优化配置储能,可以在更大时间尺

度和空间范围内调节互济,即通过储能设施将在电力系统用电低谷而新能源发电大发时段的低效

用电力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段再发电,一定程度上满足高峰需求、实现高效用,有利于实现

电力电量有效平衡。

二是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有利于加大系统安全裕度。新能源机组无法提供有效的转动惯量、

短路容量和调频能力,将导致电力系统频率电压支撑调节能力降低,安全稳定风险显著上升。通

过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可以融合提高转动惯量,提升新能源自主支撑控制能力,保障电力系统

安全运行。

三是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有利于提升新能源利用率。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定量分析,按新能

源利用率 95%测算,在不考虑新增煤电灵活性改造、新型储能以及需求侧响应资源的情况下,

2025 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调峰缺口 8000 万千瓦左右,2030 年调峰缺口 1.6 亿千瓦左右。

通过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可以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支撑高比例新能源高效利用。

中能传媒:现阶段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思路和路径是怎样的?存在哪些挑战?有何建议?

欧阳昌裕:当前,行业内外对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已形成共识,而新能源

发电和储能成本的持续下降,又为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应用提供了成本空间。新能源消纳、电力

安全保供是电力系统全体市场主体的共同责任,政府是主管部门,发电主体、电网主体和用电主

体、售电主体等按照各自法定职责承担各自责任,共同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纳。

新能源发电企业优化配置储能就是承担系统安全责任和消纳责任,也是政府部门出台文件鼓励新

能源项目配置储能的依据所在。

第133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29

当前,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在配置要求、发展模式、应用效果等方面仍在探索完善,有待各

方共同努力解决。一是需要优化配置要求,结合各地电力系统实际情况,推进新能源侧储能的科

学经济配置。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既可以用于系统调峰顶峰,还可以比电网侧、用户侧储能更有

效地平抑出力波动,这些调节需求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地区新能源发展规模、

调节资源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配置比例,明确技术要求,避免“一

刀切”。

二是需要优化发展模式,激发和变现对电力系统的价值,促进新能源配置储能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可以提升新能源利用率,但也将带来投资成本的增加,影响该模式的可持续

发展。这就需要从电力系统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新能源出力偏差考核等手段,充分激发储能多

种复用功能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价格、市场等手段,拓展成本疏导机制,让储能发挥的

功能价值变现,实现收益渠道多元化。

三是需要优化管理机制,统筹自身特性和系统需求,提升新能源配置储能利用效率。新能源

配置储能处于发展初期,存在“建而未用”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关键技术指标和运行要求不明

确,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调度机制和考核规则不健全。这就需要基于新能源配置储能本体和运

行特性,以满足电力系统各类调节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新能源配置储能利用评价指标,在此

基础上,完善调度运行规则、技术标准及市场机制,提升新能源配置储能的利用率。

中能传媒:在大规模推进新能源配置储能的过程中,应如何看待随之而来的成本问题?如何

进行成本疏导?

欧阳昌裕: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其并网利用必须依靠火电、抽水蓄能等调节

性、支撑性电源以及电网的支持,增加了常规电源、电网等主体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这些成本被

称为新能源发展引起的系统成本。国际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新能源电量渗透率超过 15%之后,

引发的系统成本将大幅上涨。当前,系统成本疏导机制尚不完善,仅有少部分通过辅助服务市场

疏导,大部分由常规电源无偿被动承担,这是燃煤电厂发电利用小时数连续下降、效益连续下降

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系统调节能力的提升。

对于新能源发电带来的系统成本增加,理应顺价消化,最终由全体电力用户分担。在系统成

本增加没能实现顺价消化的情况下,按照公平性原则,应当主要由新能源发电主体承担,不能由

其他市场主体分担。同时,随着新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已逐步低于燃煤发电基准价,新能源

发电的收益空间进一步增加,由新能源承担更多系统成本的条件趋于成熟。从本质上来看,新能

源优化配置储能就是通过配置储能自带调节能力,承担其自身带来系统成本中的电源调节成本。

在当前市场设计和价格机制尚不完善、无法有效疏导这部分调节成本的情况下,采用新能源优化

配置储能的方式可以通过新能源上网电价有效疏导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的成本投入,快速提升系

统调节能力,支撑更大规模新能源发展。

目前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的成本主要由新能源上网电价分摊,随着未来市场设计和价格机制

的完善,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成本的疏导机制将进一步拓展,逐步向市场疏导为主演变,主要有

新能源上网电价分摊、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参与现货市场等机制。一是由新能源上网电价分摊。

未来一段时期内,新能源发电成本仍将保持持续下降趋势,即使新能源上网电价也随之下降,仍

有一定的成本空间来支持配套储能建设。二是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获取收入。多地有调峰辅助服务

补偿价格政策,但目前真正参与的储能主体还不多,补偿价格也普遍较火电深度调峰偏低,只能

勉强实现盈亏平衡或微利。三是参与现货市场。目前甘肃、福建、四川等地的电力现货市场购售

价差低于新型储能盈亏平衡点(0.65 元/千瓦时~0.7 元/千瓦时),单独依靠参与现货市场无法

实现储能盈利。综合来看,新能源优化配置储能成本疏导应围绕电力系统需求,深度挖掘储能的

细分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其多种功能价值,并与绿证、绿电、电碳市场融合,创新商业模式,拓

第134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30

展疏导机制,通过综合施策,实现新能源配置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回报。

中能传媒:在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方面,还需要进行哪些努力?

欧阳昌裕:一是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市场政策落地。落实《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关于进

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能源主管部门抓紧完善新

型储能管理和交易规则,制定本地区适应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的并网运行、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

加快新能源和储能联合参与市场、新能源配置储能转独立储能、新能源配置储能部分容量独立、

部分容量联合参与市场模式等政策落地。

二是优化新型储能市场交易机制。交易组织上,充分发挥新型储能容量、电量多重价值,允

许同时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在交易申报、交易出清、调度调用环节同其他市场主体享有同等权利,

提升利用效率。交易模式上,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打捆参与中长期交易,鼓励签订顶峰和低谷

时段市场合约。交易品种上,引入有偿一次调频、惯量、爬坡等新交易品种。交易价格上,注重

提升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和价值培育能力,引导新型储能技术和应用创新;合理扩大现货市场限

价范围,提升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补偿标准,完善“按效果付费”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将具有容

量支撑能力的新型储能纳入容量补偿范围。

三是制定新型储能市场准入标准。明确新型储能在各类市场中的容量准入标准和安全技术标

准,以及参与电力市场的电源或负荷身份。针对新能源配置储能、独立储能电站等不同类别,出

台相应的市场管理规范,明确参与批发零售市场的边界,建立健全相关注册、交易和结算规则。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 年)》的批复

来源:中国政府网 绿色制造 日期:2023 年 2 月 22 日

国函〔2023〕12 号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报请批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2035 年)〉的请示》(自然资发〔2023〕5 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

(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建设、治理的

基本依据,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严格执行,强化底线约束。到 2035 年,示范区耕

地保有量不低于 76.60 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 66.54 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 143.32

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 647.6 平方公里以内;示范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803.6 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64.7 平方公里以内。

三、《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

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立

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江南水乡特色,保护传承文化与自然价值,促进形成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

开放式、绿色化的区域一体空间布局;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依托,统筹各类专项规划,

第135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31

完善区域一体化空间治理机制;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治

共保,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更好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

善政策措施,在《规划》的指导下,高水平推进示范区建设。要严守《规划》确定的“三区三线”

等国土空间管控底线,聚焦生态绿色一体化,把生态保护好,不搞大开发,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

约利用水平,防止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

民意愿大拆大建,严禁违规兴建政府性楼堂馆所。

五、自然资源部要会同有关方面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加强指导、监督和评估,加

快建立《规划》实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确保守住《规划》目标,坚决维护《规划》严肃性

和权威性。《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要及时请示报告。

国务院

2023 年 2 月 4 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23 年 2 月 27 日

新华社北京 2 月 27 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

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规划》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

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

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

念和底线思维,加强整体布局,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全

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

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

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

价值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增强,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文化建

设跃上新台阶,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数字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应用创新全球领先,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更

加完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打开新局面。到 2035 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

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

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

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

第136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32

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

“两个环境”。

《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 5G 网络与

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 IPv6 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

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

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

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

家数据资源库。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

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

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

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绿

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加快制度

规则创新,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

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

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三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

力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

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

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四是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促进数字公

共服务普惠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展数字健康,规

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发展。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

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

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五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

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

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规划》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

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

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

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规划》指出,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一是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完善法律法规

体系,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

律制度。构建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加快制定修订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产业

交叉融合发展等应用标准。提升治理水平,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理

能力,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净化网络空间,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推

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创新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二是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

际合作格局。统筹谋划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多层面协同、多平台支撑、多主体参与的数字领

域国际交流合作体系,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拓展数字领域国

第137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33

际合作空间,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

织等多边框架下的数字领域合作平台,高质量搭建数字领域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数据跨境

流动等相关国际规则构建。

《规划》强调,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

持和加强党对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

会加强对数字中国建设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委员会作用,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将数字化发展摆在本地区工作重要位置,切实落实责任。各有

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体制

机制。建立健全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数字化发展重大问题,推动跨部门协

同和上下联动,抓好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的督促落实。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将数字中国

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三是保障资金投入。创新资金扶持方式,

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引导。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鼓

励引导资本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构建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四是强化人才支撑。

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培

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五

是营造良好氛围。推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建立一批数字中国

研究基地。统筹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综合集成推进改革试验。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

会等重大活动,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国内国际系列赛事,推动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

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工信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四项举措推进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中环报记者徐卫星 日期:2023 年 3 月 1 日

3 月 1 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信部党

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出席

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金壮龙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在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展方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积

极稳妥地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从 2022 年以来,工信部及相关部门相继推出了在工业领域、有色金属、建材等相关重点行

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

第138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34

就今年的工业碳达峰的工作重点,以及下一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的

提问,辛国斌表示,将从四项举措着力推进工业碳达峰及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

辛国斌说,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对我国来说,加快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

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

施方案,出台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初步建立起了

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今年的工作重心就是要一件一件抓落实,具体有四个方面的

工作要着力推进:

一是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我们将研究制定出台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分类指导,分业施策,建立动态更新的绿色技术目录和项目库,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

钢铁、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绿色升级改造。这方面的工作很重要,刚才金部长在回答第一个

问题的时候提到了,传统产业是我们现代产业体系的基底。抓好这些重点产业,对于推动整个工

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还将完善梯度培育机制,全面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培育一

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进一步打造绿色制造服务商,加大相关标准制修订力度。

二是实施工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深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全年我们目标要完成对

3000 家工业企业的节能监察,完成 1000 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节能诊断服务。同时,我们将

推动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以此来带动和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要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

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工业绿色微电网、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建设试点,进一步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同时,加强能效标杆引领,推动在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三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将进一步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

动溯源管理全覆盖,加强废钢、废纸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培育上百家综合利用骨干企业,

2023 年我们力争实现废钢铁利用量达到 2.65 亿吨。要加强磷石膏等复杂难用工业固废规模化

利用攻关,积极拓展综合利用渠道。进一步聚焦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用水行业,开展废水循环

利用试点。

四是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我们将进一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绿色航空器,

推进内河船舶电动化绿色化智能升级,全面提升光伏、锂电供给能力,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推动智能光伏在工业、建筑、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氢能、环保装

备等产业,推动生物基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相关安排,工信

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产业基础是制造业发展的地基,重大技术装备带动性强,

是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在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方面,我们主要是聚焦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应该说,我们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形成

了完整的体系,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后续我们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产品的需求,加快重大

技术装备体系化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别是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电

力能源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工业母机、高端医疗装备和现代农机装备等领域,努力突破一批

带有创新性、标志性的装备。应该说,我们国家有这样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力度。 “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中国环境管理 作者:杨俊峰、张添硕等 日期:2023 年 2 月 24 日

作者:杨俊峰 1,张添硕 2,周长波 3,凌黎明 1,王曦 1*

第139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35

单位: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

摘要:绿色制造是一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先进制造模式,把绿色理念和绿色工艺技术

贯穿于制造业全产业链,追求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置整个生命周期中,环

境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2016 年以来,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绿色产品、

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绿色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支撑了工业绿

色低碳转型。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分析了未来绿色制造体系建

设的重点方向和路径,新时期应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把增

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作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驱动提升绿色制造

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不断深化绿色制造国际共识,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最后从完

善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等

方面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引言

绿色发展是以提升效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

发展方式,代表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

下,实施绿色新政、推动绿色增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发展绿色经济、抢占未来全球

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工业是消耗能源资源和产生排放的主要领域,是推动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推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

改变高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加快实现绿色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建立消耗少、产

出高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

车等绿色新兴产业,大幅增加绿色产品供给,以工业的绿色发展带动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的绿色低碳升级。2016 年以来,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迈入快车道,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试

点示范为牵引,推动了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本文从政策体系、技术装备和试点示范等方面梳

理了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新时代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方向展望,并从完

善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等

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全面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1 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基础

1.1 绿色制造政策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工业绿色发展,

2016 年 6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规

划》),《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举起了全面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大旗。《规划》从横、纵两个维度提出了十大主要任务,包括推动节约发展、

清洁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从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绿色制造+互联

网、服务平台建设、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等角度进行了工作部署。

2016 年 9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明确了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四绿”)为主要内容的

评价和示范相关工作要求,启动了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在《通知》框架下陆续发

布了六批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名单,并于 2022 年 9 月发布《关于开展 2022 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推

荐工作的通知》,启动新一批绿色制造名单推荐工作。

第140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36

2021 年 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以全面提升绿色制

造水平为目标,提出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为引领,着力构建完善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和绿

色制造体系两大支撑体系,推动工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生产方式数字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

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等六大方向转型,实施工业碳达峰推进工程、

工业节能与能效提升工程、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工程、工业节水增效工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

绿色产品和节能环保装备供给工程、重点区域绿色转型升级工程、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等八大

工程。到 2025 年,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日趋完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

此外,在以上绿色制造主要政策文件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一些延伸性拓展性工作。例

如,出台《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和《国家重大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工作手册》,明确了工业节能管

理职责及工业节能监察的方式、程序和标准。多部门开展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引领

行动,推动重点用能行业和高用水行业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又如,发布开展工业产品绿色

(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和产品绿色设计,开展绿色设计试点示范工作,

陆续发布了四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和典型示范案例,创新政策引导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再如,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方面,工信部先后发布了《绿色制

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和《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标准化行动计划》,建立了绿色制造综合标准化

体系,推动制修订了数百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标准,截至 2022 年 9 月已发布绿色工厂评价行业

标准 41 项,绿色设计产品标准 161 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3 项。

第141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37

1.2 绿色制造技术装备加快推广应用

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制造水平提升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有关部门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

节水、环保、综合利用等绿色技术装备和产品,累计推荐节能技术装备产品 3561 项、节水工艺

技术装备 353 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及装备 350 项,有力地支撑了工业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

在工业节能技术方面,重点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机械、纺织等行业推广应用

节能技术,主要包括流程工业节能技术改造、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能源信息化管控、工厂和

园区能量系统优化、可再生能源与余能利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等。节能装备上,重点推广

应用高效电机、工业锅炉、风机、变压器、压缩机、泵等节能装备,每年定期发布《国家工业节

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节能产品上,开展“能效之星”产品评价和发布工作,在节能产品的基

础上识别同类产品能效更领先的量产产品,每年定期发布《“能效之星”产品目录》,“能效之

星”产品评价范围包括终端消费类产品和工业装备类产品,涵盖主要家用电器和工业领域通用用

能设备。在耗电量大的数据中心领域,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遴选工作,发布《绿

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推广有助于数据中心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技术产品。

在工业节水领域,定期发布《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涵盖石化、化工、

钢铁、建材、纺织、有色、食品、造纸等行业,引导高用水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工

业节水技术,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污染防治领域,面向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国家生态

环境保护需求,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每三年发布一批《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

备目录》,覆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土壤污染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

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污染防治专用材料和药剂、污染应急处理、污染防治设备专用零部件等

9 个重点领域。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工信部等四部门定期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

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同时编制发布与目录配套的应用指南及案例,加快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

进适用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方面,联想集团开发的低温锡膏工艺可显著提升焊接速度,同时减少

35%的能耗和碳排放量;研发的生产调度系统通过减少生产线闲置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每年可

减少 2000 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海鸿电气开发出的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绿色设计产品,彻底颠覆

了变压器行业 120 多年以来的平面结构铁心历史,在材质、铁心参数、性能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进行对比,立体卷铁心三维立体结构革新,总重量比叠片铁心减轻约 15%,可节约 20%~25%

的钢材和 8%~10%的铜材,生产过程接近零废料,而叠片铁心生产过程中约产生 5%左右废料。

浪潮与京东云联合发布的天枢液冷整机柜服务器支持冷板式液冷,与传统风冷式整机柜相比,散

热效率提升 50%,能耗降低 40%以上。“十三五”以来,工信部先后向社会推荐百余项为数据

中心和通信基站节能提效服务的先进适用技术产品,推动数据中心和通信基站绿色升级。目前,

5G 基站单站址能耗相比 2019 年商用初期降低 20%以上,全国规划在建的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平

均设计电能利用比值(PUE)已降到 1.3。

1.3 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工作扎实开展

自 2016 年 9 月第一批绿色制造名单遴选工作启动以来,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连续发布了

六批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包括 2783 家绿色工厂、223 家绿色园区、296 家绿色供应链企业、3159

种绿色产品,打造了一大批绿色制造先进标杆和典型案例,成为引领工业绿色发展的有生力量(图

2)。与此同时,各地区、各行业也结合自身实际,发布了本区域、本行业的绿色制造名单,培

育了一批从事第三方评价、节能节水诊断、清洁生产审核等专业咨询服务的绿色制造服务机构,

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42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38

绿色工厂建设方面,截至 2022 年 10 月全国共有 2783 家工厂被遴选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经过六批的评价和遴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已在全国各省份形成规模和影响力,一大批省级、市级

绿色工厂也涌现出来,对于企业绿色转型产生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从区域和行业分布看,绿色工

厂地区分布比较均衡,行业分布广泛,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前六批绿色工厂均超过 160 家,

电子、机械、轻工三个行业的绿色工厂占全部绿色工厂总数超过 39%。绿色园区方面,共有 223

家工业园区被遴选为国家级绿色园区,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份的绿色园区数量位居全国前三,

分别为 17 家、14 家、13 家。223 家绿色园区广泛分布在全国的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地域分布广泛,示范效应明显。绿色园区主导产业类型多样,有以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产

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园区,也有以节能环保、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园区,反

映了国家绿色园区创建的产业多元化特点。绿色设计产品方面,共有 3159 种产品获评绿色设计

产品,共涉及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安徽、浙江、山东、江苏、福建六个省

份的绿色设计产品超过 100 种,电子、轻工和化工三个行业的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占绿色设计产

品总数的 82.09%。随着绿色设计产品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地方鼓励政策的出台,工业企业申报绿

色设计产品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绿色供应链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六批累计发布了 296 家

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共涉及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浙江、广东、天津、江苏

4 省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占全国的 45.3%,电子、轻工、机械、汽车 4 个行业占全部绿

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的 78.0%,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2 新时代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推

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明确部署,提出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

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第143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39

为深刻理解把握国家相关战略部署,对新时代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重点思路和路径进行了如下分

析展望。

2.1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工业领域是重中之重,深入推行绿色制造是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的根基所在。要深刻认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关系。一方

面,工业领域是我国目前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排放

总量和强度水平均较高,未来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上述行业亟

须通过深入推行绿色制造,全面系统地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控制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工业领

域也是全社会减碳脱碳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生力量。

例如,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风电、储能等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均离不开工业部门,提供这些

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绿色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产业兴起、碳排放下降的双赢。综上所述,

要充分发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在重点行业深入推行绿

色制造,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在工业领域自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支撑全社会

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

2.2 把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作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落脚点是生产制造出更多高品质的绿色产品,核心是持续不断地提升绿

色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绿色消费需求,提升社会公众获得感。绿色制造体

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其特征是考虑到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影响,其优势是可以实现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从整体上看,

绿色制造体系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绿色产品供给解决方案,应该把提高绿色产品供给

能力作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关键,以绿色产品为重要切入点统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任务,

引导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绿色技术装备供给,引导绿色消费,构建绿色增

长强大引擎,拉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2.3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驱动提升绿色制造的广度和深度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驱动力是效率提升,比如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

效率、原材料利用效率、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效率、生产加工效率、物流周转效率、污染防

治效率等都可以促进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可以显

著提升上述各类效率水平,有助于工业企业大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数字化智能化和工

业绿色发展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各行各业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可复制性,利用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更高效,容易取得更广更深的效果。数字化、智能化、

绿色化、低碳化都是全球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低碳

发展大有可为,据测算,到 2030 年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撬动全球碳排放量减少 20%。

2.4 深化绿色制造国际共识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2021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 31.4 万亿元,

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近

十年来,我国工业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和档次都有了全面提升,500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

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强大的供给能力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为全球发

展贡献了重要力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在制

造业领域核心就是推行绿色制造。我国在绿色制造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在新能源装备等一些细

分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一大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典型标杆,应该在全球范

围多宣传和展示,塑造绿色制造“领头雁”地位,提升中国制造的绿色软实力。

第144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40

3 有关建议

未来几年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

键窗口期。总体上,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

然较高,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绿色低碳技术储备不足,绿色制造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不

完善,绿色制造产业生态体系不健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是一

项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建议在现有工作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政策

机制,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构建绿色制造产业生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推动绿

色制造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3.1 加快完善绿色制造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政策体系,推动制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相关管理办法,研究修订《清

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将绿色制造工作融入现行相关

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配套政策。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区域、行业、企业、工厂、产品等多层面的绿

色制造评价机制,加大评价结果在财政、信贷、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加大对绿色制造产业发

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立足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需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

链评价标准体系,制修订一批节能、节水、低碳、资源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标准,提升各类标准

的质量水准,扩大先进适用标准有效供给,强化标准的贯彻落实。推进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产

品碳足迹等重点领域标准国际化工作。

3.2 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

加快推动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大规模应用和持续迭代升

级。抓紧部署工业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绿色制

造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持续遴选和发布节能、节水、低碳、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技

术、装备和产品目录,并编制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南,促进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新材料、

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方面的投资力

度,推动重点行业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升级改造。

3.3 构建绿色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面向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需求,依托绿色技术、装备和产品做大做强绿色制造产业,

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和产业配套体系延伸拓展,促进供需两端协同发展,构建完善的绿色制造产业

生态体系。加快先进适用的绿色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产业化应用,支撑钢铁、石化、化工、

建材、有色等传统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能源电子等绿色

制造新兴产业,推动绿色制造与能源、交通、建筑、生活等领域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平台支撑,

布局和组建一批绿色制造领域研究中心,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一批绿色制造产教融合平

台,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产业服务体系。

3.4 加强宣传协调和国际合作

加强宣传推广和沟通协调,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形成齐心协力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

设的广泛共识和良好工作氛围,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发挥好行业组织、产业智库、第三方

促进机构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绿

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利用和拓展现有双多边国际合作机制,加强相关交流合作,围绕绿色制造、

低碳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对接,多层面充分挖掘合作契合点。秉持互利共赢原则,推动共建绿色

“一带一路”,深度参与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制造项目合作。

第145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41

文献来源:杨俊峰,张添硕,周长波,等“. 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22,(6):75-80.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2.06.075

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源循环利用过程精准管理支撑技术与应用示范”

(2019YFC1908504)。

作者简介:杨俊峰,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绿色制造、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

*责任作者:王曦,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绿色低碳、新能源电池。内蒙古六措并举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印发新型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

发展方案……地方工信快报来了!

来源:工信微报 编辑:何宁 日期:2023 年 2 月 25 日

内蒙古六措并举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部署推动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提出将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加快工业调整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实施 5 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16 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

链项目 580 个,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二是

推进产业智能化转型。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

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到 2023 年底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 5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达到 60%。三是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90 个、节水技术改造项目 30 个,

节能 92 万吨标准煤、节水 1200 万吨。推进高耗能行业“绿电”替代,创建低碳零碳示范园区。

四是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全面建成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新培育自治

区级企业技术中心 15 家,研发推广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五是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加

快建设自治区先进制造业集中区,推动工业园区集聚集约发展,新增千亿级园区 4 个、500 亿

元级园区 2 个。六是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 120 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60 户,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江苏印发新型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方案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八部门近日印发《江苏省新型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实施方

案》。《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全省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

提升,装备绿色低碳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良好产业链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

产业集群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是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规划明确提出的打造综合实力国际领先的

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江苏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超过 5000 家,实现营

业收入超过 2 万亿元。南京新型电力装备(智能电网)集群入选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先进制造

业集群。

江西“四抓四稳”守牢工业基本盘

针对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形势,江西省工

第146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42

业和信息化厅聚力稳增长,确保全省工业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是抓项目稳投资。实施重大项目“千项万亿”计划,力争全年调度推进投资 10 亿元以上

项目 1000 个、年度投资 1 万亿元。组织实施省级工业发展专项,支持 500 个以上重点技改项

目建设,撬动 1000 亿元以上社会投资。二是抓调度稳运行。紧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营业收

入等主要工业经济指标,适时研究出台促进工业平稳增长若干措施。三是抓消费稳市场。优化落

实促进工业领域消费政策,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智能家居下乡、绿色建材下乡等工业扩消

费活动,推进消费品工业数字“三品”行动。四是抓开放稳出口。深度参与“一带一路”,主动

对接 RCEP,支持优势产业、优质企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产能合作,扩大赣产工业品

出口。制定产业招商活动年度计划和产业招商指引,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等,积极承接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

浙江信息通信业持续推进 5G 建设应用

浙江省通信管理局近日组织召开信息通信行业专题工作推进会。会议总结了 2022 年 5G 建

设应用情况。截至 2022 年 12 月,全省 5G 基站超 17.1 万个,浙江省信息通信业在 15 个行业

形成 5G 典型应用 1370 个,在 27 个工业大类形成“5G+工业互联网”项目 875 项,打造 5G

示范标杆应用 188 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285 个。

下一步,全省信息通信业将深入实施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增强行业

赋能自觉,持续推进 5G 建设应用。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 2023 年全省 5G 基站数超 21

万个,建成 10G-PON 及以上端口规模超 100 万个,实现千兆光纤网络覆盖 6200 万户家庭。

二要推进 5G 应用融合,力争 5G 虚拟专网超 300 个,探索开展 5G 应用成果评估,为 5G 应用

规模化部署奠定基础。三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聚焦 5G 网络特性,分行业分领域推广 5G 示范

应用。

湖北“电波卫士”高效排查一起航空通信干扰

湖北省无线电监测中心宜昌、荆州、荆门监测站近日联合排查因广播发射设备引起的湖北省

中西部空域大范围民航地空通信干扰,确保了航空运输安全和通信畅通。

2 月 10 日,湖北省宜昌三峡机场、荆州沙市机场、荆门漳河机场先后向属地无线电机构反

映,其地空通信主频道受到不明信号严重干扰,机场地面塔台调度人员与飞行员地空通信受到严

重影响,甚至一度中断,700 余架次班机正常飞行受到影响。湖北省无线电监测中心获悉情况后,

快速启动湖北省航空无线电监测专网和相邻襄阳、随州、恩施、宜昌、荆州、荆门地区所属固定

监测站进行专项监测。最终在距离三地机场直线距离近 100 公里外的某广播电视转播站内锁定

干扰信号。经测试验证,确定其为干扰源。设备关机后,三地机场塔台确认地空通信干扰消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 17 部门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实施意见

来源: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日期:2023 年 2 月 24 日

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委)、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民政局、生态环境

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水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体育局

(教体局)、乡村振兴局、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消防救援支队、能源局、文物局:

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 15 部门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精神,以绿

色低碳理念引领县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147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43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

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县城建设发展的经济

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建设一批具有绿色宜居环境、绿色

低碳建筑、绿色集约型基础设施“三绿”特征的绿色低碳县城,进一步补齐县城建设短板、推动

县城更新改造和提质增效、提升县城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县城全面绿色低

碳发展,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县城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推广,绿色

低碳县城建设指标体系基本健全,培育创建 30 个左右生态环境优美、居住条件舒适、绿色低碳

节约、城市功能完善、风貌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彰显、管理机制健全的“三绿”绿色低碳示范县

城。

到 2035 年,县城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建成,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

排放的县城建设方式全面转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力、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绿色生

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深入推进,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

城镇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四川经验。

二、打造绿色宜居人居环境

(一)严守县城建设安全底线。县城建设要以“三区三线”为基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

展与安全,明确县城建设安全底线要求。统筹推进县城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

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县城新建建筑应选择在安全、适宜的地段进行建设,避开地震活动

断层、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的区域以及矿山采空区等,并做好防灾安全论证。加

强县城防洪排涝减灾工程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畅通行洪通道,留足蓄滞洪空间,完善非工程措

施体系,提高县城洪涝风险防控和排洪防涝能力。优化县城消防安全布局。加强 50 米以上公共

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加快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应

急管理厅、省消防救援总队)

(二)塑造县城宜居空间形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山体、水体等生态修复,禁止明河

改暗渠、填湖造地、非法采砂等破坏行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开发强度,推动城市组

团式发展,建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鼓励城市留白增绿。严格管控县城高能耗公共建筑,县城

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 18 层,确需建设 18 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确保消防应

急、市政配套设施等建设到位。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平面设计及消防设施等要符合消

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应急管理厅、水利厅、省消

防救援总队)

(三)加强园林绿化空间建设。加强县城及周边森林抚育和植树造林,广植乡土树种、适生

树种,营建县城建设与农林景观有机融合的绿化景观。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推进区域生态绿道和

绿色游憩空间建设,提升县城绿化碳汇能力。鼓励各地积极申报“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森林城

市系列”“四川省生态园林城市系列”工作。到 2025 年,创建一批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4.5 平方米、具有示范效应的生态园林县城。(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发

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文化和旅游厅、省林草局、省体育局)

第148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44

(四)促进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坚持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不拆除历史建筑,不伐移老树

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不破坏历史环境、自然景观,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续城市特色风貌。

加快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评估认定,及时公布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地名文化和水利工程遗产,构建多层级多要素的县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

系。完善保护传承管理体制,做好文物“四有”工作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挂牌保护,明确保护利

用管理要求,按技术标准规范配备消防设施器材,做实做细“三定三禁”消防安全规范化管理。

到 2025 年,实施一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确保历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牵

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民政厅、生态环境厅、文化和旅游厅、省乡村振兴局、省

文物局、省消防救援总队)

(五)推动绿色宜居社区建设。建立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县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

施网络体系。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统筹建设方式,合理确定县城居住区规模,加强基本政务服务、

商业网点、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养老、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按照“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推进各类社区绿地、公共活动场所、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建设,到 2025 年底,创建一批

完整居住社区、绿色社区。(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民政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省市场监管局、省乡村振兴局、省体育局)

(六)营造人性化公共环境。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模式,打造县城宜人的空间

尺度。严格控制县城广场规模,县城广场的集中硬地面积不应超过 2 公顷。控制县城道路宽度,

县城内部道路红线宽度应不超过 40 米。结合行政中心、商业区、文化设施、居住区等建设补增

公共开放空间,推动拆墙并院、拆违增绿等公共空间微更新,加强社区绿化、体育公园、健身步

道、公共活动空间场所建设。加大城管违法治理力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违规占用公共空

间等行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加强道路扬尘管控。(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生态环境厅、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

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

(一)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筑修缮加固等工作,持续推进既

有建筑节能节水改造,提升屋顶排水、外墙保温等功能,推广太阳能、再生水和节水器具应用。

同步推进老旧小区海绵化专项改造,提升“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加强低碳示范引领。

按照绿色、生态、循环、低碳和健康的理念,严格执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强制性规范,集约节约

利用资源,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到 2025 年底,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设一批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示范案例。(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

监管局)

(二)推动绿色建筑建设。推进全省县城新建建筑落实基本级绿色建筑要求,严格执行建筑

节能节水标准,鼓励增加中水回收利用系统。新建公共建筑必须安装节水器具。鼓励政府投资建

设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重点功能区内新建建筑按星级绿色建筑建设,鼓励开展近零

能耗、零能耗项目建设。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引导民间投资建设项目发展星级绿色建筑。(牵头

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

(三)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办公楼等公

共建筑项目优先选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方式,推广应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落实绿色建材产品认

证制度,加快发展本地绿色建材产业,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加强绿色施工管理,提升绿色施工水

平,最大程度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建筑材料循环

利用,实现建筑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鼓励有条件的县城建立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

公示制度。开展工地扬尘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土石方开挖、拆迁等建筑施工工地检查。到 2025

第149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45

年底,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县城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40%以上。(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

设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

(四)加强建筑低碳能源应用。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光伏在城乡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中分布

式、一体化应用。积极推进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其他具备条件的县(市、

区)有序发展,鼓励就近消纳光伏能源,探索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

生物质能、空气源和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引导和推广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系统、围护

结构保温隔热、节能照明、自然采光等建筑节能技术,打造绿色低碳建筑。(牵头单位:住房城

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科技厅)

四、建设绿色集约型基础设施

(一)推动绿色节约建设模式。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探索形成以小型化、分

散化、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方式,降低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倡导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

基础设施布局方式,统筹县城水电气热通信等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

污水处理等设施,减少输配管线建设和运行成本。统筹基础设施与市政道路桥梁、综合管廊、老

旧小区等建设改造,推动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优化各类工程空间布局,避免反复开挖。坚持“缺

什么补什么”,立足本地实际和发展急需,综合考虑资金保障情况、财务平衡及收益状况,优先

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成熟一批、实施一批。(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配

合单位:生态环境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二)开展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提质增效。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档制度,有序实施基础设施隐

患风险整治。加快新一轮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项目落地,持续推动污水管网

全覆盖和提质升级,有序实施混错接、漏接、老化和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和“雨污分流”改造。加

快焚烧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减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加快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

建设,加大污泥非法堆放点的清理整改。加快实施县城水电气热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鼓励有条件的县城实施架空线路入地改造,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对

公共消防设施不足、未按照规划建设或者不适应县城发展要求的,及时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

行技术改造,同步纳入城市数字化管理。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排洪防涝设施改造。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统筹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

燃气、智能水务等感知终端。(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生态环境厅、水利厅、

省能源局、科技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消防救援总队、省市场监管局)

(三)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路权比例,优化公交线网和站点设置,加快提升主

要通勤方向上的公交服务供给。科学制定县城慢行系统规划,加强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衔接。建

设成片、成网、连续安全的非机动车专用道,补齐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短板,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

充电,加强日常巡查值守。打通步行道断头路,连接中断节点,科学设置人行过街设施。开展无

障碍设施整治和人行道净化行动,打造连续通畅、特色鲜明、友好安全的步行道网络。利用县城

现有公交场站、公共停车场、绿地资源和城市剩余空间,加强配电网、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等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展环卫、公交等公共车辆新能源替代。实施智慧多功能灯杆建设,实

现智能化按需照明。(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省

能源局)

(四)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

和步行等方式出行。推进节水县城、节水单位、节水小区和节水企业建设,强化用水管理及节水

器具普及。完善再生水利用系统,建立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全社

会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统筹建设回收网点和分拣

中心,规范可回收物利用产业链,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 2025 年,县城公

第150页

www.peawww.peacecarbon.com 2023 年 3 月 18 日

146

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 2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60%以上,缺水型县城再生

水利用率达到 25%以上。(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交通运输厅、生态环境厅、

省市场监管局、经济和信息化厅、科技厅、水利厅)

五、保障机制

(一)强化工作组织。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强督促指导,强化政策支持和

激励机制,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及时研究、有序推进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各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

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技、民政、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和旅游、

应急、市场监管、体育、乡村振兴、林草、能源、文物、消防救援等有关部门按照本意见要求,

细化工作方案,落实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推动试点示范。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研究制定绿色低碳县城建设指标体系,积极开展

试点示范和培育工作,到 2025 年,培育并验收 30 个左右“三绿”绿色低碳示范县城,探索可

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建设经验,为全省绿色低碳县城建设提供示范。

(三)广泛宣传推广。各部门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绿色低

碳县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总结工作进展成效,加大对试点示范、优秀案例的宣传力度,营造

社会各界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四川省民政厅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四川省水利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川省体育局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 四川省能源局

四川省文物局

2023 年 2 月 21 日

新华社:截至去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共向生态环境部 EOD 模式试点项目发放贷款

225 亿元

来源:新华社、国家开发银行 记者:刘羽佳 日期:2023 年 3 月 10 日

记者日前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自 2020 年与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推动开展生

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工作以来,截至 2022 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已向 25 个试点

项目发放贷款 225 亿元,涉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

保护修复等多个领域。

据介绍,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联合推动开展 EOD 模式试点,探索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多媒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